为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发布《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专项扶持项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启动新一轮政策申报工作。该政策旨在通过资金扶持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产业绿色升级,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作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上海市始终走在绿色转型前沿。2021年出台的《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专项扶持办法》已累计支持项目127个,带动社会投资超50亿元,实现年减碳量约120万吨。此次2025年度申报计划将进一步聚焦“十四五”规划目标,重点支持工业、城建、农林、生活四大领域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产业,预计撬动社会资本超30亿元,推动全市资源循环利用率提升至45%以上。
本次申报涵盖五大核心领域:
工业废弃物资源化
重点支持废金属、废塑料、废矿物油等再生利用项目,要求技术路线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如宝钢集团2024年投产的钢渣全组分利用项目,可将炼钢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8%。
城建垃圾综合利用
包括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骨料、装修垃圾分选利用等方向。浦东新区某企业研发的智能分选系统,已实现装修垃圾资源化率85%以上。
农林废弃物处置
支持秸秆、园林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能源化、材料化利用。崇明区秸秆制氢示范项目,年处理秸秆10万吨,年产绿氢2000吨。
生活源固废循环利用
鼓励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大件垃圾等再生利用技术创新。长宁区试点智能回收体系,废旧衣物再利用率提升至70%。
再制造产业升级
重点支持汽车发动机、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等高端再制造。临港新片区再制造产业园已形成年产值20亿元的产业集群。
特别说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采取分类支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纳入此次申报,按利用量补贴部分仍执行原有政策。
项目需满足“三重门槛”:
合规性要求:符合《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上海市产业能效指南》等政策,禁止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
技术先进性:工业项目单位产品能耗需达到国家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如再生铜冶炼综合能耗≤200kgce/t。
运营实效性:项目须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4月30日期间投产,且截至2025年4月底完成环保竣工验收。
典型案例:2024年获评的松江区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项目,采用智能检测分选技术,电池包拆解效率提升3倍,年处理量达5GWh,获市级补贴1200万元。
市级单位:通过市经信委、住建委等行业主管部门提交
区级单位:由各区发改委受理初审
申报材料:包括项目可行性报告、环评批复、能效测评等12项核心文件
采用“双盲评审+现场核查”模式,由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组织专家团队,重点评估项目的:
技术创新性(权重30%)
减排实效性(权重25%)
经济可行性(权重20%)
行业带动性(权重15%)
运营稳定性(权重10%)
固定资产投资类项目:按核定投资额15%-30%补助,最高5000万元
技术研发类项目:给予研发投入50%支持,单项不超过1000万元
再制造示范项目:额外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70%优惠
全生命周期管理
建立“申报-建设-验收-后评估”闭环机制,对获扶持项目进行三年跟踪监测,未达预期效益的将追回部分资金。
数字化申报平台
开通“一网通办”线上申报系统,实现材料提交、进度查询、结果公示全流程电子化,审批时限压缩至45个工作日。
金融协同创新
联合上海银行等机构推出“循环经济贷”,对入选项目提供基准利率下浮10%的专项贷款,并给予担保费补贴。
行业专家建议:
优先布局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再生塑料高值化利用等前沿领域
注重产学研合作,联合高校申报技术攻关项目
提前准备能源审计、碳足迹核算等专业报告
关键时间表:
即日起至2025年5月31日:材料申报期
2025年6-8月:项目评审与公示
2025年9月:资金拨付
咨询通道:
政策解读:市发改委环资处 张明慧 021-23113908
技术指导: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 姚蔚 13488675742
材料报送:徐汇区龙华路2716号T3楼4层
此次专项扶持计划的实施,将有力推动上海构建“废弃物-再生资源-绿色产品”的循环产业链。据测算,获批项目平均可降低生产成本12%,减少碳排放25%,为城市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各相关单位应把握政策窗口期,加快技术创新和项目落地,共同打造循环经济“上海样板”。
来源:上海市发展改革委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