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积极推进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碳配额已然成为企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产。随着我国碳市场覆盖行业的持续扩容,如何高效获取碳配额并实现低成本履约,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关键课题。本文将系统梳理企业获取碳配额的五大主流途径及其特点,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碳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政府免费分配是纳入全国或试点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获取碳配额的基础方式,目前已覆盖电力、钢铁等 8 大行业约 2200 家企业。主要实施方式有历史强度法与基准线法。历史强度法通常参照企业过去 3 - 5 年单位产品的碳排放强度来分配,适用于水泥、电解铝等流程工业;基准线法则依据行业先进碳排放水平设定基准值,表现优于基准的企业可获得更多配额,在电力、钢铁行业应用广泛。
这一方式优势显著,企业能够零成本获取,满足基本生产需求,且政策稳定性强,如 2023 年电力行业免费配额占比高达 95%。但挑战也不容忽视,为推动行业整体减排,配额逐年收紧,年递减率约 3 - 5%,先进企业受益的同时,高碳企业的配额缺口不断扩大。
在碳市场直接购买配额是企业灵活调节配额供需的核心手段。交易类型主要包括挂牌交易与大宗协议交易。挂牌交易在公开市场实时进行,价格透明但波动较大,2023 年其交易量占全国碳市场的 62%,日均波幅达 5%;大宗协议交易则适用于单笔 10 万吨以上的大额交易,价格可在一定范围内浮动(±10%),适合企业大规模调剂配额。
企业在碳市场购买配额时,需讲究策略。履约期前(每年 6 - 12 月)碳价往往上涨 10 - 15%,企业应提前布局;为应对价格风险,可借助碳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锁定成本,广州期货交易所已推出碳期货模拟交易,为企业提供了风险管理工具。2023 年全国碳市场均价为 55 元 / 吨,最高突破 80 元,价差套利空间明显,企业若能精准把握时机,有望降低履约成本。
碳抵消机制为企业提供了低成本履约的创新路径。目前合规的抵消品种主要有 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以及部分地方普惠减排量,如福建 FFCER、广东 PHCER。林业碳汇、风电等项目产生的 CCER 可抵消企业 5% 的配额缺口,2024 年重启后首批项目预计签发 1.2 亿吨;部分试点地区允许地方普惠减排量抵消 3 - 10% 的配额。
利用碳抵消机制,企业具有成本优势,CCER 价格通常为配额价格的 60 - 70%,2023 年均价约 35 元 / 吨。但项目开发有一定门槛,需符合额外性、可测量等原则,开发周期一般为 12 - 18 个月。同时,企业要警惕风险,避免购买已注销或重复计算的项目,优先选择与国际 VCS、GS 标准互认的项目,以确保抵消的有效性。
跨区域调剂打破了地理限制,实现了碳资源的优化整合。目前主要有试点市场互通和国际碳账户两种形式。北京与雄安、上海与长三角等地已建立配额折算机制,如北京 BEA 与全国 CEA 按 1:1.2 兑换;深圳试点允许企业使用欧盟 EUA 抵扣部分配额,上限为 5%,以满足跨国企业的需求。
企业进行跨区域调剂时,存在可观的价差套利空间,2023 年北京市场均价 92 元,湖北市场 68 元,通过跨区交易可获取显著利润。不过,企业需密切关注地方抵消比例限制,通常在 5 - 10%,防止因超额使用而遭受处罚。
绿电交易耦合和碳捕集金融化成为企业获取碳配额的新兴途径。在绿电交易耦合方面,绿证抵扣为企业带来利好,每 MWh 绿色电力可折算减排量 0.8 吨 CO₂,2024 年绿证交易量突破 500 万张;企业与风光电站签订长期 PPA(直购电协议),既能降低用电成本,又能获取碳资产。
碳捕集金融化也在多地试点,如江苏、广东等地对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给予补贴,捕集封存 1 吨 CO₂可获得 1.2 - 1.5 吨配额奖励;林业碳汇预期收益可用于质押贷款,缓解项目前期资金压力。
企业在选择获取碳配额途径时,可从成本效益、合规风险、战略协同三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不同途径成本各异,免费分配成本为 0,市场购买成本在 50 - 100 元 / 吨,CCER 抵消成本 30 - 60 元 / 吨,跨区域交易成本 40 - 90 元 / 吨,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和成本承受能力选择。合规风险方面,各途径也面临不同挑战,免费配额有政策变动风险,市场购买受价格波动影响,碳抵消存在项目失效风险。从战略协同价值看,企业可通过供应链管理、塑造品牌形象等方式,将碳配额管理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提升综合竞争力。
展望 2024 年及未来,全国碳市场将迎来重要变革,水泥、电解铝行业即将纳入,配额总量预计突破 90 亿吨,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中欧碳关税(CBAM)互认谈判启动,加速我国碳市场与国际接轨,跨境碳资产流动通道逐步打开;数字化赋能碳市场,区块链溯源技术普及,将使企业碳账户管理效率提升 50% 以上。企业应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和市场趋势,提前谋划,灵活运用多种途径获取碳配额,在低碳转型的道路上赢得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