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规范(MRV,即 Monitoring 监测、Reporting 报告、Verification 核查),是确保碳排放数据真实、准确、完整的关键环节,在全国碳市场建设及应对诸如欧盟 CBAM 等国际碳规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具体流程涵盖多个紧密相连的步骤:
- 确定核查范围与对象:省级生态环境部门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明确年度需开展碳排放报告核查的重点行业企业。通常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重点行业中,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 1 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被纳入其中。确定名单后,录入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并为企业开立账户。
- 企业核算与报告编制:每年 3 月 31 日前,重点行业企业需依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最新版技术文件,对上一年度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核算。这要求企业分别核算报告企业层级排放总量和设施层级排放量。在核算企业层级净购入电量或设施层级消耗电量对应的排放量时,若存在直供重点行业企业使用且未并入市政电网、企业自发自用(包括并网不上网和余电上网的情况)的非化石能源电量,其对应的排放量按 0 计算,同时企业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通过市场化交易购入使用非化石能源电力的企业,需单独报告该部分电力消费量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包括《绿色电力消费凭证》或直供电力的交易、结算证明,不包括绿色电力证书),对应的排放量暂按全国电网平均碳排放因子进行计算(如 2022 年度全国电网平均碳排放因子为 0.5703t CO₂/MWh,后续年度因子通过管理平台发布)。完成核算后,企业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并通过管理平台报送排放报告和支撑材料。
- 组建核查团队: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年度排放报告的核查工作。参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要求,确定并组建专业的核查技术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应具备碳排放核算、行业生产工艺等相关知识和经验。
- 制定核查计划:核查团队根据企业数量、行业分布等情况,制定详细的核查计划。明确核查时间安排,确定对不同企业现场核查的先后顺序及时间节点;规划核查方法,比如文件审查、现场测量、数据比对等;同时界定核查范围,包括企业涉及的生产设施、排放源等。
- 现场核查实施:核查团队前往企业实地核查。首先进行文件审查,检查企业碳排放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查看支撑数据的原始记录、台账、监测报告等资料,确认数据来源可靠、核算方法合规。随后对生产设施进行现场查看,核实生产设备运行状况与报告中的产能、能耗等数据是否匹配,检查排放监测设备的安装、运行、校准情况。例如,对于钢铁企业,核查组需实地查看高炉、转炉等主要生产设备的运行时间、产量数据,与企业报告中的数据交叉比对,判断碳排放核算的准确性。
- 开具不符合项及整改确认:若在核查过程中发现企业碳排放报告存在数据错误、核算方法不当、支撑材料缺失等问题,核查组开具不符合项清单,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及对应的规范要求。企业收到清单后,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并向核查组提交整改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核查组对整改情况进行确认,确保企业解决所有不符合项。
- 编制核查报告:核查工作完成后,核查团队依据核查情况编制核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企业基本信息、核查范围和内容、核查方法、企业碳排放报告的核查结果(排放量是否准确、报告是否合规等)、不符合项及整改情况说明等。分行业的核查报告模板可在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下载。
- 告知核查结果与存档:核查组将核查结果告知企业,企业若对结果有异议,可按规定进行投诉和申诉。同时,核查报告及相关核查文件需进行存档,一方面用于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向生态环境部报送核查数据汇总表,另一方面为后续碳市场监管、配额分配等工作提供历史数据参考,保障碳市场的平稳运行与健康发展 。
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规范(MRV)流程严谨且环环相扣,从企业核算报告到核查机构的核查确认,每个环节都对保障碳排放数据质量、推动碳市场有效运转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