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双碳” 目标引领下,碳汇项目作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其碳抵消量在碳排放评价体系中的科学扣减至关重要。科学扣减碳抵消量不仅能精准衡量碳汇项目的减排成效,更关系到整个碳市场的公平性与有效性,对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意义深远。
一、碳汇项目与碳抵消量的基础认知
碳汇项目涵盖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建设,如植树造林、红树林保护等。其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碳汇。碳抵消量则是指这些项目经专业核算产生的、可用于抵消碳排放主体等量碳排放的指标,如企业购买 1 吨碳抵消量,即可抵扣自身 1 吨二氧化碳排放。
二、科学扣减面临的挑战
项目类型差异导致的核算复杂性:不同碳汇项目的碳吸收机理与速率不同。森林碳汇项目中,树种、林龄、森林管理方式都会影响固碳量;湿地碳汇受水位、土壤条件等因素制约。如幼龄林前期固碳慢,成熟林趋于稳定,核算时需精准考虑各阶段变化,否则易高估或低估碳抵消量。
非持久性风险:碳汇项目存在碳泄漏、植被破坏等风险,导致已固定的碳重新释放。森林火灾、病虫害爆发可能瞬间摧毁大面积森林,使前期积累的碳汇化为乌有。在扣减碳抵消量时,需合理预估这类风险,以保障数据的可靠性。
数据质量与监测难题:准确的碳抵消量扣减依赖高质量数据。部分偏远地区的碳汇项目,监测设备安装与维护困难,数据采集存在缺失或误差。一些小型森林碳汇项目,缺乏专业监测人员,对树木生长量、生物量等关键数据测量不准,影响碳抵消量核算精度。
三、科学扣减的关键要素
遵循统一权威核算标准:目前国际上有核证碳标准(VCS)、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等,国内也在不断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如我国发布的《林业碳汇项目审定和核证指南》,明确森林碳汇项目从立项到核证各环节的核算方法。在扣减碳抵消量时,严格依据这些标准,规范计算基线碳汇量、项目碳汇量、泄漏量等关键参数,确保结果准确可比。
引入动态监测与风险评估机制: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地面传感器等技术,对碳汇项目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森林覆盖变化、湿地面积波动等信息,精准捕捉碳汇量动态变化。同时,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定期评估火灾、病虫害、土地利用变更等风险对碳汇的影响,根据评估结果科学扣减碳抵消量。如某森林碳汇项目,通过风险评估预测下一年度有 5% 概率发生中度森林火灾,可能导致碳汇损失 1000 吨,据此在当年碳抵消量中合理预扣相应数值。
强化第三方核查与监督:由独立、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碳汇项目碳抵消量核算进行核查。第三方机构依据核算标准,审查项目设计文件、监测数据、核算报告等资料,并实地勘查项目实施情况。如对某湿地碳汇项目,第三方核查机构发现其监测数据存在逻辑矛盾,经重新核算,修正了原申报的碳抵消量,保障扣减数据真实可靠。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对碳汇项目全流程监督,严厉打击数据造假、违规操作等行为,维护碳市场秩序。
碳汇项目碳抵消量的科学扣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标准遵循、监测评估、核查监督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才能让碳汇项目在助力全球减排中发挥最大效能。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