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碳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碳资产已成为企业重要的 “绿色资产”,企业可通过多种路径在碳交易市场实现盈利,其中技术改造减排售配额、投资项目产碳信用、提供碳服务三类方式最为核心,具体操作逻辑与实施要点如下:
一、技术改造实现超额减排,出售盈余配额获利
这是控排企业在碳市场最直接的获利方式,核心逻辑是通过技术升级降低实际排放量,形成配额盈余后在市场出售。对于被纳入碳市场管控的重点企业(如火电、钢铁、水泥企业),政府会按行业基准或历史排放量分配碳配额,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将实际排放量降至配额以下,多余的配额即可进入市场交易获利。
在操作层面,企业需先明确自身减排潜力,例如火电企业可通过更换高效燃烧设备、升级脱硫脱硝系统降低单位发电量碳排放,钢铁企业可采用短流程炼钢工艺(以废钢为原料替代铁矿石)减少能耗与排放。技术改造完成后,企业需按碳市场要求做好排放量监测、报告与核查(MRV),确保减排数据真实合规,避免因数据问题影响配额盈余认定。当确认产生配额盈余后,企业可在碳交易平台(如全国碳交易市场、地方试点市场)挂单出售,交易价格受市场供需影响,履约季前因企业补配额需求激增,价格通常会出现阶段性上涨,此时出售可获得更高收益。例如某火电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年排放量较配额减少 5 万吨,若碳配额价格为 60 元 / 吨,即可通过出售盈余配额获得 300 万元收益,同时技术改造还能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原材料成本,形成 “减排 + 降本 + 售配额” 的三重收益。
不过,这种方式对企业技术实力与资金投入要求较高,需提前做好成本测算,确保技术改造的投入低于配额出售收益与能源成本节约之和,同时关注政策动态,如政府未来可能收紧配额分配标准,企业需持续优化技术以维持减排优势。
二、投资减排项目产生碳信用,通过出售碳信用盈利
此类方式适用于所有企业(包括非控排企业),核心是投资开发符合标准的自愿减排项目,生成碳信用(如 CCER)后出售给有需求的控排企业或机构。碳信用的需求主要来自控排企业的履约抵消(如我国规定企业可使用不超过 5% 的 CCER 抵消配额)、其他企业的碳中和需求(如互联网企业举办碳中和活动购买碳信用),市场需求稳定且呈增长趋势。
企业可根据自身资源选择合适的减排项目类型,能源类项目(如风电、光伏电站)技术成熟、减排效果易核算,适合有能源领域经验的企业;林业碳汇项目(如植树造林、森林经营)周期长但收益稳定,适合拥有林地资源的农业或林业企业;工业类项目(如工业余热回收、垃圾焚烧发电)可结合企业现有生产场景,实现 “生产 + 减排” 双赢。以某新能源企业为例,其投资建设 10 万千瓦光伏电站,项目运行后每年可替代化石能源发电约 1.2 亿度,减少碳排放约 10 万吨,经核证生成 10 万吨 CCER,若 CCER 市场价格为 40 元 / 吨,每年可通过出售碳信用获得 400 万元收益,且项目寿命期内(通常 20-25 年)可持续产生碳信用,形成长期稳定的盈利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碳信用项目需通过国家主管部门备案与核证,企业需委托专业机构编制项目设计文件、开展监测与核证,确保项目符合 “额外性”(无该项目则减排不会发生)、“可监测性” 要求,避免因项目合规性问题导致碳信用无法交易。同时,企业需关注碳信用政策变化,如政府可能调整 CCER 项目备案范围或抵消比例,需及时调整项目投资方向。
三、提供碳资产管理、交易、咨询等服务,赚取服务收益
随着企业对碳资产重视程度提升,碳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具备专业能力的企业可围绕碳资产全生命周期提供服务,赚取服务费或佣金,这类方式无需大量固定资产投入,盈利模式更轻。
具体服务类型包括碳资产管理、碳交易代理、碳咨询三类。碳资产管理服务中,企业可为控排企业提供配额与碳信用的组合管理,如根据市场价格波动制定配额买卖策略,在价格低位买入配额、高位卖出,或帮助企业优化履约方案(如用碳信用抵消部分配额降低履约成本),收取管理服务费或收益分成。碳交易代理服务针对不熟悉交易流程的企业,代理完成配额或碳信用的挂单、议价、交割等操作,按交易金额的一定比例收取佣金,适合中小控排企业或非控排企业。碳咨询服务则涵盖项目开发咨询(协助企业完成碳信用项目备案、核证)、碳足迹核算(为企业或产品计算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碳中和方案设计(帮助企业或活动制定减排与抵消计划实现碳中和),按项目收取咨询费用,例如为某制造业企业设计碳中和方案,收取 20-50 万元咨询费,若后续协助企业购买碳信用完成抵消,还可额外获得交易佣金。
开展碳服务需企业具备专业团队,成员需熟悉碳市场政策、MRV 规则、碳信用项目开发流程,部分服务(如碳足迹核算)还需掌握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此外,企业需积累客户资源,可优先与自身业务相关的行业合作(如能源企业为火电客户提供服务),通过优质服务形成口碑,逐步拓展市场份额。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