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碳排放管理师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01059490973

企业如何管碳资产?盘查 - 交易 - 履约 - 金融,四步构建系统管理体系

发布时间:2025-09-11 13:20:05浏览次数:

随着碳市场机制逐步成熟,碳资产(碳配额、CCER 等)已成为企业重要的 “绿色资产”。企业若想通过碳资产管理降低合规成本、挖掘盈利空间,需围绕 “盘查 - 交易 - 履约 - 金融应用” 全流程构建系统管理体系,将碳资产管理融入日常经营决策,实现从 “被动合规” 到 “主动增值” 的转变。

一、基础环节:碳盘查与核算 —— 摸清碳资产 “家底”

碳盘查与核算是碳资产管理的 “第一步”,核心是通过科学方法统计企业碳排放数据与碳资产持有量,为后续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若缺乏准确的碳盘查,后续交易、履约将沦为 “盲目操作”,甚至可能因数据错误面临合规风险。

企业需按照国家或地方碳市场的 MRV(监测、报告、核查)规则开展工作,具体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明确盘查边界与范围,需覆盖企业所有生产经营环节(如厂区内生产设备、办公楼、运输车辆等),避免遗漏或重复统计;其次,收集基础数据,包括能源消耗数据(如煤炭、天然气、电力的采购量与使用量)、生产数据(如产品产量、原材料消耗量)、排放因子数据(采用国家或地方发布的权威排放因子,如每度火电碳排放 0.8 吨二氧化碳当量);最后,核算碳排放总量与碳资产余额 —— 碳排放总量 = 各能源消耗数据 × 对应排放因子,碳资产余额 = 碳配额持有量 + CCER 持有量 - 实际排放量,清晰掌握 “自身排放量是否超标”“碳资产是否有盈余” 等关键信息。

例如某钢铁企业,通过统计全年消耗煤炭 50 万吨(排放因子 2.6 吨二氧化碳 / 吨煤)、电力 2 亿度(排放因子 0.8 吨二氧化碳 / 万度),核算出全年碳排放总量 = 50×2.6 + 2 亿 ×0.8/1 万 = 130 + 1600=1730 万吨;若企业持有碳配额 1700 万吨、CCER50 万吨,则碳资产余额 = 1700+50-1730=20 万吨,明确自身碳资产有盈余,为后续交易获利奠定基础。此外,企业需定期开展碳盘查(通常为每年一次),并委托第三方机构核查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合规,避免因数据问题影响碳资产交易与履约。

二、核心环节:交易策略制定 —— 把握碳资产 “增值机会”

碳资产交易是企业实现 “碳资产增值” 的关键,核心是根据碳市场价格波动、自身碳资产供需情况,制定灵活的买卖策略,在价格低位买入、高位卖出,或通过 CCER 与配额的组合使用降低履约成本。

(一)配额交易策略:结合履约周期与价格趋势

碳配额价格受履约周期、政策调整、市场供需等因素影响,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如我国全国碳市场履约季前价格通常上涨 10%-20%)。企业需结合履约周期制定策略:非履约季(如每年 1-5 月),若碳价处于低位(如低于 50 元 / 吨),且预判未来价格将上涨,可适度买入配额储备,避免履约季高价采购;履约季前(如每年 6 月),若自身配额盈余,可在价格高位(如高于 70 元 / 吨)出售多余配额,获取收益;若配额不足,需根据价格走势择机补购,避免逾期罚款。

例如某火电企业,在非履约季碳价 45 元 / 吨时买入 10 万吨配额,成本 450 万元;履约季碳价涨至 65 元 / 吨,若企业实际排放量需 9 万吨配额,可将多余 1 万吨配额以 65 元 / 吨出售,获利 20 万元,同时避免了履约季高价补购的成本。此外,企业还可关注政策动态(如政府调整配额分配总量),若预判未来配额供给减少、价格上涨,可提前增加配额储备,锁定成本。

(二)CCER 交易策略:优化履约成本,拓展收益渠道

CCER 价格通常低于碳配额(如为配额价格的 50%-80%),且可用于抵消部分配额履约(我国规定抵消比例不超过 5%),企业可通过购买 CCER 降低履约成本,或开发 CCER 项目出售获利。

对配额不足的企业,可在履约前购买 CCER 抵消部分配额,例如某水泥企业年需履约配额 100 万吨,按 5% 抵消比例,可购买 5 万吨 CCER(价格 40 元 / 吨),替代 5 万吨配额(价格 60 元 / 吨),节省成本 =(60-40)×5=100 万元。对有减排项目资源的企业,可开发 CCER 项目出售,例如某新能源企业建设 5 万千瓦光伏电站,年减排 4 万吨,生成 4 万吨 CCER,以 40 元 / 吨出售,年收益 160 万元,形成长期稳定的碳资产收益。

三、合规环节:履约操作 —— 规避碳资产 “合规风险”

碳资产履约是企业的 “硬性义务”,核心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碳资产上缴,确保实际排放量不超过所持碳资产(配额 + 可抵消 CCER),避免因逾期或不足面临处罚。

企业需严格遵循履约流程:首先,在履约期前(如每年 5 月底前)完成碳排放核查,获取第三方机构出具的《碳排放核查报告》,确认实际排放量;其次,核算可用于履约的碳资产总量(配额持有量 + 合规 CCER 持有量),若总量不足,需在履约截止日前(如每年 6 月 30 日前)通过交易平台补购配额或 CCER;最后,通过全国碳市场交易系统完成碳资产上缴,等待主管部门审核确认。

需特别注意 CCER 的合规性:用于履约的 CCER 需来自国家备案的项目,且在有效期内(通常为签发后 5 年),不得使用超出抵消比例的 CCER(如超过 5% 部分无效)。例如某铝企业实际排放量 120 万吨,持有配额 115 万吨、CCER8 万吨,可用于履约的 CCER 上限 = 120×5%=6 万吨,因此需补购配额 = 120-115-6=1 万吨,若未补购导致履约不足,将面临每吨数百元的罚款,且影响企业信用评级。

四、进阶环节:碳金融应用 —— 激活碳资产 “融资潜力”

随着碳金融市场发展,碳资产已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工具,企业可通过碳质押、碳基金、碳保险等方式盘活碳资产,解决绿色项目投资的资金需求,进一步放大碳资产价值。

(一)碳质押贷款:以碳资产为质押获取资金

企业可将持有的碳配额或 CCER 质押给银行,获取低息贷款用于绿色技术改造或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例如某钢铁企业持有 20 万吨碳配额(评估价 60 元 / 吨,总价值 1200 万元),可向银行申请碳质押贷款,贷款额度通常为碳资产价值的 50%-70%(即 600-840 万元),利率较普通企业贷款低 1-2 个百分点,既无需出售碳资产,又能获得资金支持,实现 “碳资产不流失、资金需求有保障”。

(二)碳基金合作:共享碳资产收益

企业可与碳基金合作,将碳资产委托给基金管理,或共同开发碳信用项目,按约定比例分享收益。例如某林业企业拥有万亩林地,可与碳基金合作开发林业碳汇项目,企业提供林地资源,基金负责项目开发与运营,项目生成的 CCER 收益按 7:3 比例分配(企业占 70%),企业无需承担开发成本,即可获得稳定的碳资产收益。

(三)碳保险:规避碳资产风险

企业可购买碳保险,覆盖碳资产价格波动、项目核证失败等风险。例如某企业购买 “碳配额价格保险”,约定当碳价低于 50 元 / 吨时,保险公司赔偿差价部分;或购买 “CCER 项目核证保险”,若项目因核证问题无法生成 CCER,保险公司赔偿项目开发成本,降低企业碳资产管理的风险。

五、构建全流程碳资产管理体系

企业碳资产管理并非单一环节的操作,而是 “盘查 - 交易 - 履约 - 金融应用” 的全流程管理。通过精准盘查摸清家底,结合市场趋势制定交易策略实现增值,严格履约规避合规风险,借助碳金融工具激活融资潜力,企业可将碳资产从 “成本项” 转化为 “收益项”,既满足碳市场合规要求,又为绿色转型提供资金与动力,在 “双碳” 目标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