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即广为人知的 “碳关税”,自 2023 年 10 月踏入实施进程,以独特的时间轴规划,划分为过渡期与正式执行期,两者在义务履行、成本承担、覆盖范围等维度呈现出鲜明差异。
在 2023 年 10 月 1 日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的过渡期内,进口商主要承担数据申报责任。他们需按季度向 CBAM 主管机关提交详尽报告,涵盖进口产品数量、依特定规则核算出的内含碳排放量,以及在原产国已支付的碳价等关键信息。例如,一家从事钢铁进口的企业,每个季度都要如实上报进口钢铁的吨数,精确核算生产这些钢铁产生的碳排放量,并提供在生产国涉及的碳成本数据。从 2024 年 10 月起,实际排放数据占比不得低于 80%,默认值仅作补充,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而进入 2026 年 1 月 1 日开启的正式执行期,进口商的申报义务大幅加重。除了要申报年度进口数量与碳排放总量外,每年 5 月 31 日前,还需依据进口产品的隐含排放量,按欧盟碳价购买 CBAM 证书进行清缴。这意味着企业不仅要掌握产品的碳排放情况,更要真金白银地为碳排放 “买单”,将碳成本切实纳入运营支出。
过渡期的一大显著特征是进口商无需缴纳碳关税费用,其核心目标聚焦于数据积累、政策普及以及规则磨合。欧盟借此机会收集海量进口产品碳排放数据,为后续精准制定碳关税政策筑牢根基,同时让境内外企业、监管机构等各方充分熟悉 CBAM 规则。但自 2026 年正式执行期开启,成本承担成为进口商无法回避的现实。进口产品需按照欧盟碳市场的碳价购买 CBAM 证书,每吨碳排放对应一张证书,企业成本直线上升。以水泥行业为例,从非欧盟国家进口水泥到欧盟,在正式执行期,需依据进口量和碳排放量购置相应证书,这无疑极大增加了进口水泥在欧盟市场的销售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
目前,在过渡期内,CBAM 覆盖范围相对集中于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氢这六大碳排放量高、“碳泄漏” 风险大的行业,主要针对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排放,以及钢铁、铝、化工行业特定条件下的间接排放。然而,欧盟已明确释放信号,在 2025 年下半年将出台评估报告,深入审查 CBAM,并着重考量将其范围扩展至其他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TS)覆盖行业、下游产品以及间接排放的可行性。2026 年初,相关法律提案也将进入立法程序。诸多因素正推动着这一扩围进程,如欧盟部分成员国提议将 CBAM 适用范围延伸至下游产品,以应对实际申报中部分下游产品生产商转移生产、欧盟买家倾向进口低价高碳产品导致的碳泄漏加剧问题。未来,钢铁行业下游的螺栓、螺母等制品,铝行业下游的铝型材、铝合金铸件等,极有可能被纳入 CBAM 范畴,行业覆盖面将不断拓宽。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