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光伏产业作为清洁能源的主力军,发展势头迅猛。然而,欧盟相继推出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与《净零工业法案》,却让光伏产业陷入了 “双重围剿” 的艰难处境。
CBAM 带来的碳成本重压
CBAM 旨在对进口产品中的碳排放进行定价,以避免欧盟内部严格的减排政策导致 “碳泄漏”。对于光伏产业而言,这一机制带来的冲击不容小觑。光伏产业链较长,从上游的硅料生产,到中游的硅片、电池片制造,再到下游的组件封装,每个环节都涉及大量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尤其在硅料生产环节,目前主流的改良西门子法耗电量巨大,导致碳排放强度较高。
一旦 CBAM 于 2026 年全面实施,出口至欧盟的光伏产品将依据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缴纳碳关税。据估算,若以当前欧盟碳市场平均碳价(约 80 欧元 / 吨二氧化碳)计算,每 GW 光伏组件的碳关税成本可能高达 600 - 1000 万元。这无疑将大幅压缩光伏企业的利润空间。例如,一家年出口欧盟 10GW 光伏组件的企业,仅碳关税一项支出就可能高达 6000 - 10000 万元。若企业无法将这部分成本有效转嫁,将面临盈利能力大幅下滑的风险,甚至可能被迫退出欧盟市场。
此外,CBAM 对光伏产品碳排放核算提出了严苛要求。欧盟要求采用其认可的生命周期评价法,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与出口国,多数企业依赖自主开发的核算体系。这种标准差异不仅增加了企业重新核算、认证的成本,更涉及产业话语权的博弈。企业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资金进行数据整理、核算方法调整,以满足欧盟要求,否则将面临高额罚款或禁止进入市场的处罚。
《净零工业法案》筑起贸易与产能壁垒
《净零工业法案》的核心目标是到 2030 年将欧盟本地净零技术制造能力提升至市场需求的至少 40%。为实现这一目标,法案确立了一系列具有约束力的本土化生产目标,并引入 “非价格标准” 评估体系。这对光伏产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在贸易层面,从 2025 年 12 月 30 日起,欧盟成员国必须将 “非价格标准” 应用于每年招标容量至少 30%(或至少 6GW)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这实际上限制了非欧盟国家光伏产品的市场准入。只有符合 “供应链韧性、可持续性贡献、网络安全和负责任商业行为” 等标准的项目,才能参与招标。而这些标准的设定,使得欧盟本土制造的光伏设备更具优势,中国等非欧盟国家的光伏产品在参与欧盟政府招标项目时,面临巨大挑战,市场份额将被大幅压缩。
从产能角度看,法案要求提升本土产能占比,促使欧盟加大对本土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这将吸引更多资金、技术等资源流向欧盟本土光伏企业,加速其产能扩张。相比之下,中国光伏企业在欧盟市场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受限。目前,中国光伏组件出口占全球 70% 以上,对欧盟市场依赖度较高。但随着《净零工业法案》实施,中国企业对欧出口可能面临量价齐跌的困境。同时,为了满足欧盟市场需求,部分中国企业可能被迫在欧盟本土投资设厂,这又将面临高昂的生产成本、复杂的劳工法规以及技术转移风险等诸多难题。
破局之路与未来展望
面对 CBAM 与《净零工业法案》的 “双重围剿”,光伏产业并非无路可走。一方面,企业应加速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加大在低碳生产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如开发更高效的硅料生产工艺,降低能耗与碳排放;推广绿电在生产中的应用,从源头上减少碳足迹。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降低对欧盟单一市场的依赖。中东、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光伏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光伏企业可凭借技术与成本优势,深耕这些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此外,行业协会与政府应加强沟通协作,通过外交、贸易谈判等手段,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光伏产业贸易与碳排放规则,为中国光伏产业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在全球对碳排放管理日益重视的当下,碳排放管理师这一职业愈发重要。他们需系统掌握碳交易、碳排放核算监测核查等专业知识,熟悉如 CBAM、《净零工业法案》等国际碳政策法规,为光伏企业提供合规指导与低碳转型方案。若您有志于投身这一领域,提升从业技能,可拨打咨询电话 010 - 59490973,联系林老师(微信同号:13691340873),获取定制化指导,为助力光伏产业突破困境贡献力量。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