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带来的贸易与产业挑战,中国立足 “双碳” 目标与产业实际,构建了 “政府统筹、市场发力、企业主体、国际协同” 的立体化应对体系,在合规适应、成本对冲与低碳转型中寻找平衡。
中国以全国碳市场扩容为核心,加速与国际规则衔接。2025 年起逐步将钢铁、水泥等 CBAM 覆盖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通过 “基准线法” 优化配额分配,提升碳价信号有效性,为企业申请 CBAM 碳成本抵扣提供依据。同时推进碳计量试点与电力大数据融合监管,完善碳排放核算标准,确保数据可核查、可追溯,匹配欧盟实测要求。
在多边框架下,中国联合发展中国家主张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反对 CBAM 的单边贸易壁垒属性。通过中欧经贸对话推动碳价互认机制建设,争取将国内已缴碳成本纳入 CBAM 抵扣范围,避免双重征税。针对欧盟《简化提案》中的豁免规则与缺省值调整,及时更新政策指引,帮助企业精准利用规则缓冲期。
针对钢铁、铝、水泥等受冲击核心行业,中国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支持。钢铁行业推广氢气直接还原铁、短流程炼钢技术,水泥行业发展生物质燃料替代与碳捕集技术,通过技术迭代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政府通过绿色信贷、研发补贴等政策,缓解企业转型资金压力,例如对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给予最高 500 万元技改补贴。
引导企业建立全生命周期碳管理能力,要求上下游企业协同披露碳排放数据。鼓励龙头企业搭建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运输等环节碳数据可追溯。推动行业协会制定统一核算指南,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合规解决方案,避免因数据缺失被迫采用偏高的欧盟缺省值。
企业借助欧盟 2026 年证书采购延迟至 2027 年的缓冲期,组建专项团队对接 CBAM 申报要求。年出口量较小的企业通过评估欧盟进口商豁免条件(年度进口不足 50 吨),合理规划出货规模以降低合规成本;大中型企业优先推进实测数据体系建设,避免依赖行业缺省值导致的成本高估风险。
企业加速市场多元化,开拓 “一带一路” 沿线、东南亚等新兴市场,降低对欧盟单一市场的依赖。同时积极参与国内碳市场交易与 CCER 项目开发,通过碳资产运营对冲 CBAM 成本。部分企业探索 “欧盟本土化生产”,在中东欧布局低碳产能,规避边境碳成本。
中国以 CBAM 为契机,加速完善绿色标准体系,推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形成 “低碳技术 + 标准输出” 的双重优势。在数据中心、建筑等领域复制地方试点经验,为未来可能纳入 CBAM 的行业提前做好准备。同时依托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促进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向 “低碳竞争力驱动” 转型。
中国的应对策略并非被动合规,而是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转型动力,通过制度协同、技术突破与市场创新,在全球低碳贸易格局中构建 “合规成本可控、转型路径清晰、竞争优势提升” 的发展态势。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