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策略围绕 “风险管控、成本优化、价值创造” 三大目标展开,结合自身排放特征、市场预判与资金实力,形成履约保障、套期保值、投资增值三类核心策略体系,在政策约束与市场机遇中实现动态平衡。
履约是控排企业参与碳交易的首要目标,核心是通过精准管理配额与减排量,确保按时足额完成清缴义务,避免行政处罚。该策略需贯穿 “数据核算 — 配额统筹 — 清缴执行” 全流程。
在数据管理环节,企业需建立标准化碳核算体系,依托在线监测设备确保排放数据真实可追溯,避免因核查误差导致配额缺口扩大。例如贵州某发电企业曾因数据核查疏漏,形成 818 万吨配额缺口,最终面临高额罚款与紧急购碳压力。
配额统筹方面,企业需结合历史排放数据与生产计划预判配额盈缺:对于配额盈余的企业,可在履约期前择机出售多余配额,将减排成果转化为收益;对于预期缺口的企业,采用 “分批购入” 模式,避免集中在履约窗口期高价抢购,同时可利用 CCER 抵销 5% 以内的清缴需求,通过林业碳汇、光伏等项目开发获取 CCER,降低配额采购压力。
清缴执行阶段,需严格遵守时限要求(全国碳市场通常为每年 6 月 30 日前),通过注册登记系统完成配额划转,确保流程合规。
碳价受政策调整、能源价格、市场供需等因素影响波动显著,套期保值策略通过提前布局锁定碳成本,降低价格不确定性对经营的冲击,是高排放企业的核心风险管控工具。
现货对冲是基础方式,企业可根据未来 12 个月的预期排放量提前采购部分配额,或在一级市场拍卖中锁定基础配额量,履约前再根据实际排放调整持仓。例如钢铁企业可基于季度生产计划,按比例提前购入配额,避免碳价短期飙升导致成本失控。
随着衍生品市场发展,期货、期权等工具成为进阶选择。企业可通过购买碳期货合约锁定远期价格,即使未来现货价上涨,仍能以约定价格交割配额,风险敞口显著降低。对于资金压力较大的企业,还可采用 “现货卖出 + 期货买入” 的空头套利模式,例如出售持有的 1 万吨现货配额获得资金,同时买入等额远期期货合约,既盘活现金流又保障履约配额供应,实现资金与风险的双重管理。
投资增值策略以碳资产为核心标的,通过市场研判与资产运作实现收益增长,适用于配额盈余企业、非控排企业及专业投资机构,需建立在对市场规则与价格逻辑的深刻理解之上。
配额交易套利是常见方式,包括跨市场套利与跨期套利。前者利用不同区域试点配额的价格差异,通过 “低买高卖” 获利,例如当上海与北京市场配额价差偏离均值时,采用 “配对交易” 策略,卖出高价市场配额、买入低价市场配额,待价差收敛后平仓盈利;后者则利用现货与期货价格的时间差,捕捉短期价格失衡机会。
碳资产金融化运作是价值提升的重要路径。企业可将配额或 CCER 作为质押物获取贷款,例如上海碳市场单笔碳质押融资额已超千万元,利率低于普通贷款;优质企业还可发行碳中和债券,以碳资产收益作为偿债保障,拓宽绿色融资渠道。
长期投资则聚焦政策红利,通过布局低碳项目积累碳资产。例如化工企业投资余热回收技改,既降低排放获得配额盈余,又可将减排成果转化为稳定收益,部分企业借此年获利超 500 万元,并同步升级清洁生产能力。
三类策略并非孤立存在,企业需根据自身定位动态组合:控排企业以履约保障为基础,叠加套期保值控制风险;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可在合规基础上探索投资增值,最终实现从 “被动合规” 到 “主动创值” 的转型。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