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可持续发展与成本控制的当下,企业精准定位自身的节能潜力点至关重要。能耗执行情况统计分析为此提供了有力依据,而从设备运行效率、工艺流程优化以及能源管理体系完善等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能更有效地挖掘出节能潜力所在。
通过安装先进的能耗监测设备,对企业内各类生产设备、动力设备等进行实时能耗数据采集。例如,精确记录每台机床、锅炉、电机等设备在不同工况下的耗电量、耗气量等。然后,依据这些数据评估设备的运行效率,计算出单位产品或单位工时对应的能耗量,从而找出那些能耗明显高于同类型设备平均水平的 “高耗能设备”。
设备的老化程度和维护状况对其运行效率影响显著。长期运行且缺乏及时维护的设备,往往会出现零部件磨损、密封不严等问题,导致能源泄漏和效率降低。例如,一台老化的空调机组,可能因压缩机老化、滤网堵塞等原因,制冷效率下降,耗电量却大幅增加。通过对设备维护记录的分析,结合能耗数据,能够确定哪些设备因维护不善而存在较大节能潜力,如及时更换磨损零部件、清理堵塞部位等措施可有效降低能耗。
部分企业在设备选型初期可能未充分考虑实际生产需求与设备负载能力的匹配度。若设备负载过低,会造成能源浪费;负载过高则可能影响设备寿命且能耗也会增加。例如,一条生产线配备的电机功率过大,实际生产中却长时间处于低负载运行状态,大量电能被无效消耗。通过分析设备实际运行负载与选型时的设计负载,可发现此类不合理的设备配置,进而通过调整设备选型或优化生产安排来提高设备运行效率,挖掘节能潜力。
详细剖析企业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确定每个环节的能耗情况。比如在钢铁生产中,炼铁、炼钢、轧钢等不同工序的能耗各有特点。通过统计分析各环节的能耗占比,发现那些能耗占比较高但又存在优化空间的关键工序,这些工序往往就是重要的节能潜力点。
审视物料和能源在工艺流程中的流动路径是否合理。例如,在化工生产中,若原材料的输送距离过长、输送方式不合理,不仅会增加物料运输能耗,还可能导致在途损耗。通过优化物料输送路径,采用更高效的输送方式,如将皮带输送改为管道输送等,可同时减少物料和能源的浪费,挖掘出节能潜力。
许多生产工艺的运行效果与工艺参数密切相关,而不同的工艺参数设置也会影响能耗。以水泥生产为例,窑炉的温度、转速等参数设置不当,可能导致水泥质量不稳定且能耗增加。通过对能耗执行情况与工艺参数的关联分析,找到最佳工艺参数组合,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降低能耗,从而定位出节能潜力点。
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应设定明确的能源管理目标,如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减少能源消耗总量等。通过对比能源管理目标与实际能耗执行情况,找出存在较大偏差的方面。例如,企业设定年度单位产品能耗降低 10% 的目标,但实际执行中只降低了 5%,那么这 5% 的差距所涉及的环节和领域就可能隐藏着较大的节能潜力点,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原因。
能源管理体系包含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能源计量制度、能源消耗定额管理制度、节能奖励制度等。审查这些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若发现制度执行不到位,如能源计量不准确、定额管理流于形式、奖励制度未有效激励员工节能等,就可能导致能源浪费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通过加强制度执行,规范能源管理行为,可挖掘出相应的节能潜力。
员工是企业节能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节能意识和对节能技术、方法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企业节能效果。通过评估员工节能意识的高低以及培训效果的好坏,如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考核等方式,了解员工是否主动采取节能措施、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节能知识。若发现员工节能意识淡薄或培训效果不佳,通过加强节能培训、宣传等措施,提高员工节能积极性,可在日常生产工作中挖掘出更多的节能潜力点。
要精准定位企业的节能潜力点,单纯从某一个方面入手是不够的,需要综合考虑设备运行效率、工艺流程优化以及能源管理体系完善等多个方面。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能耗执行情况统计分析,从不同角度挖掘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企业才能真正找到有效的节能潜力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