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工作中,获取完整且准确的能源消耗数据是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能效评估的可靠性与后续节能策略的有效性。
为确保数据完整准确,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计量体系。重点用能单位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精度适宜的能源计量器具,涵盖电力、煤炭、天然气、蒸汽等各类能源的计量。对于大型用能设备或能源消耗关键环节,可采用智能电表、高精度流量计等先进计量设备,并定期进行校准与维护,确保其测量误差在允许范围内。例如,对工业企业的大型蒸汽锅炉,安装高精度的蒸汽流量计,并依据相关规定每半年进行一次校准,以保证蒸汽消耗数据的准确性。
规范数据记录流程同样不可或缺。企业需制定严格的数据记录制度,明确记录的时间间隔、记录人员职责以及数据存储格式等。要求记录人员如实、及时地记录能源消耗数据,避免漏记、错记现象。可采用电子化数据记录系统,减少人为记录错误,并便于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同时,建立数据审核机制,安排专人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定期审核,检查数据的合理性与连贯性,如发现异常数据及时追溯原因并纠正。
然而,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干扰因素。计量设备误差是较为常见的问题,一些老旧的计量器具可能因长期使用出现磨损、老化,导致测量精度下降。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可能选用精度较低的计量设备,无法满足准确计量的要求。数据记录缺失也时有发生,如因人员变动、工作疏忽或记录系统故障,造成某些时间段的数据空白。而数据记录篡改则是较为恶劣的情况,个别企业可能出于逃避监管或其他不当目的,故意修改能源消耗数据。
针对计量设备误差,一方面要加强设备的日常巡检与维护,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使用年限、校准历史等信息,依据设备状况及时更新或升级。另一方面,可引入第三方计量校准机构,定期对企业的计量设备进行独立检测与校准,确保其准确性。对于数据记录缺失,应完善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采用多存储介质、多地点备份的方式,防止因单一存储设备故障导致数据丢失。同时,加强对记录人员的培训与监督,提高其责任意识与业务水平。在应对数据记录篡改问题上,要加强企业内部的审计与监督,建立数据追溯体系,使数据的修改有迹可循。此外,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数据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制度层面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通过以上措施,从重点用能单位获取完整准确的能源消耗数据才能得以保障,从而为能效诊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耗工作的有效开展,助力实现全社会的能源可持续利用与节能减排目标。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