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建立量化的节能潜力评估模型或指标体系的具体方法:
首先要明确节能潜力评估的具体目标,比如是针对整个企业的综合节能潜力评估,还是聚焦于某一特定生产车间、某类设备或者某个生产工艺环节等。清晰界定评估范围,有助于后续确定所需收集的数据类型以及适用的评估方法。例如,如果目标是评估某化工企业全厂的节能潜力,那范围就涵盖了从原料输入到产品产出的所有生产工序、辅助设施等涉及能源消耗的部分;若只是针对该厂的加热炉设备,那范围则缩小至该设备本身及其附属的能源供应、调控系统等。
- 能源消耗数据:
- 详细记录各种能源(如电力、天然气、蒸汽、煤炭等)在不同时间段(日、月、年等)的消耗量,这可以通过能源计量仪表的读数、能源采购票据以及能源管理系统中的记录来获取。例如,收集过去一年每个月企业的电力消耗度数,以便分析用电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以及整体消耗趋势。
- 区分不同生产环节、不同设备或不同产品生产线的能源消耗情况,这样能更精准地定位能源消耗大户以及潜在的节能点。比如,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分别统计车床、铣床、钻床等各主要加工设备的电能消耗。
- 生产相关数据:
- 产品产量数据:掌握各产品在相应时间段内的生产数量,因为单位产品能耗是衡量节能潜力的关键指标之一。比如,某食品加工厂每月生产的各类食品的吨数,用于后续结合能源消耗计算单位产品能耗的变化情况。
- 生产工艺参数:像化工生产中的反应温度、压力、物料流量,以及机械加工中的切削速度、进给量等参数,这些参数的变化会影响能源消耗效率,需准确收集记录,为分析工艺优化带来的节能潜力提供依据。
- 设备运行参数:设备的运行时长、启停次数、负载率、运行功率等情况反映了设备的工作状态与能源利用效率,通过设备自带的监控系统或额外安装的监测设备来获取这些数据,例如,了解某大型电机设备在不同生产班次的负载率波动情况。
- 能源平衡模型:
- 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分析能源输入、输出以及损失之间的关系。将企业或特定环节视为一个能量系统,统计进入该系统的所有能源总量,再确定产品、废弃物等带出的能量以及在系统内各种过程(如传热、做功等)中的能量损失情况。例如,在热力发电厂,计算燃料燃烧输入的热量,减去发电、供热输出的有效热量以及在管道传输、设备散热等环节损失的热量,通过优化各环节减少能量损失来挖掘节能潜力,其计算公式可表示为:能源输入 = 能源输出 + 能源损失,分析各部分的可优化空间,就能预估节能潜力。
- 适合用于分析整个生产系统或者相对独立的复杂能源利用单元的节能潜力评估,尤其是能源转化、传递过程较多的工业场景,如炼油厂、热电厂等。
- 回归分析模型:
- 收集历史的能源消耗数据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数据(如产量、设备负载率等),利用统计软件或数据分析工具,建立能源消耗与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比如,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电力消耗(y)与产品产量(x1)、设备平均负载率(x2)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y = a + b1x1 + b2x2 + ε(其中 a、b1、b2 为回归系数,ε 为误差项)。然后根据设定的生产改进目标(如提高产量、优化设备负载),代入模型预测未来的能源消耗情况,与当前实际能耗对比,差值即为预估的节能潜力。
- 适用于有较丰富历史数据积累,且能源消耗与多个生产、设备因素之间存在较明显线性或非线性关系的场景,常用于各类制造业企业等。
- 标杆对比模型:
- 选择同行业内的先进企业或者企业自身的历史最佳能效水平作为标杆,对比分析关键能效指标(如单位产品能耗、能源利用率等)的差距。比如,某钢铁企业将自身的吨钢综合能耗与行业内领先钢铁厂的该指标对比,得出差距值,再结合自身的生产规模,计算出如果达到标杆水平可节约的能源量,以此作为节能潜力。计算公式可简单表示为:节能潜力 =(标杆能效指标值 - 当前能效指标值)× 产品产量(或相关业务量)。
- 这种模型操作相对简单直观,适用于希望快速了解自身与优秀水平差距,进而确定节能方向和大致潜力的企业,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
- 基于物理原理的工艺模型:
- 对于特定生产工艺,依据其涉及的物理、化学原理建立能耗计算模型。例如,在热处理工艺中,根据热传递方程、工件的材质与尺寸、加热时间和温度等参数构建电能消耗模型,分析改变工艺参数(如降低加热温度、缩短加热时间等)对电能消耗的影响,从而预估工艺优化带来的节能潜力。
- 常用于对工艺过程的能源利用有深入研究需求,且工艺原理相对清晰、能够进行准确数学建模的情况,像机械加工的热处理、化工产品合成等工艺环节。
- 能效指标:
- 单位产品能耗:用某一时期内的能源消耗总量除以同期产品产量来计算,如每吨水泥生产消耗的标准煤量,直观反映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标越低说明节能潜力越大,可通过与行业平均水平、先进水平对比来评估。
- 能源利用率:指有效利用的能源量与输入能源总量的比值,比如热电厂中转化为电能和供热的热量占燃料燃烧总热量的比例,体现了整个能源系统的利用程度,提高该指标意味着挖掘出节能潜力,其计算公式为:能源利用率 = 有效利用能源量 / 能源输入总量 × 100%。
- 设备性能指标:
- 设备负载率:设备实际运行功率与额定功率的比值,反映设备是否在高效运行区间,负载率过低或过高都可能导致能源浪费,不同设备有其适宜的负载率范围,通过优化使其趋近最佳范围可挖掘节能潜力,计算公式为:设备负载率 = 实际运行功率 / 额定功率 × 100%。
- 设备能效比:常用于评价耗能设备(如空调、电机等)的能源效率,例如空调的制冷量与制冷消耗功率的比值,能效比越高,设备越节能,对比现有设备与先进设备的能效比,可确定设备更新改造带来的节能潜力。
- 能源管理指标:
- 能源计量准确率:准确计量能源消耗是实施节能措施的基础,用计量准确的能源量与实际能源消耗总量的比值来衡量,若准确率低,意味着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能源浪费,提高计量准确率可挖掘节能潜力,计算公式为:能源计量准确率 = 计量准确的能源量 / 实际能源消耗总量 × 100%。
- 能源费用占生产成本比例:反映了能源成本在企业生产总成本中的重要性,通过优化能源管理降低该比例,可体现出节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节能潜力,计算公式为:能源费用占生产成本比例 = 能源费用 / 生产成本 × 100%。
- 验证:
- 利用历史数据对建立的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将模型预测的节能潜力结果与过去实际采取节能措施后实现的节能情况进行对比,如果差异较大,则需要分析原因,可能是模型假设不合理、数据不准确或者遗漏了重要影响因素等。
- 可以选取部分生产环节或设备进行试点应用,观察模型和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看是否能准确反映节能潜力情况,例如先在企业的一个车间试用基于回归分析的模型,对比预测和实际的节能成效。
- 优化:
- 根据验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模型的参数、假设条件以及指标体系的构成、权重等进行调整优化。比如,发现回归分析模型中某个影响因素的系数不准确,就重新收集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来修正系数;若能源管理指标体系中某个指标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准确衡量,可考虑替换或改进该指标的计算方法。
- 随着企业生产工艺的改进、设备的更新以及能源管理水平的提升,持续对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行动态更新,使其始终能准确地评估节能潜力。
通过以上系统的步骤,就能建立起适合重点用能单位自身情况的量化节能潜力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为科学制定节能策略、有效挖掘节能潜力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