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数据已然成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工作评价中不容忽视的关键要素,且越来越多的评价体系已将其纳入其中,对其进行单独评价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关注度的持续攀升以及我国双碳目标的确立,重点用能单位肩负着更大的节能降碳责任。过去,评价工作往往侧重于能耗相关指标,但如今仅考量能耗已不足以全面衡量单位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成效,碳排放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重点用能单位被要求核算自身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这两个数据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单位在碳排放方面的情况。碳排放总量展现了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规模,比如一家大型化工企业,其生产运营过程中涉及众多环节,从原料加工到产品产出,各个流程都会产生碳排放,统计出的总量能直观呈现其碳排放的量级。而碳排放强度则是结合单位的产出情况,如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或者单位产值对应的碳排放量等,更精准地体现了单位的碳排放效率,它考量了在创造一定经济价值或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时所伴随的碳排放水平。
为了获取准确的碳排放数据,重点用能单位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实测法是较为直接的一种,通过专业的仪器设备对排放源进行实时监测,像在一些有条件的火力发电厂,可利用高精度的碳排放监测仪对烟囱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进行检测,从而获取精准的排放数据,但这种方法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成本也相对较大。物料衡算法则是基于物质守恒原理,根据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物料情况,推算出碳排放的量,适用于生产工艺相对固定、物料流向清晰的企业,例如水泥生产企业,依据原料中含碳物质的投入量以及产品、废弃物等含碳情况来核算碳排放。排放因子法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它借助已有的各类能源消耗对应的碳排放因子,结合单位实际的能源使用量来计算碳排放,这种方法相对简便易行,但准确性依赖于排放因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在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评价时,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完成情况被视作重要指标之一,与能耗指标共同构成了衡量其节能降碳综合成效的关键维度。碳排放强度降低意味着单位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生产结构、采用低碳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与能耗指标相互印证、相辅相成。例如,一家制造业企业,不仅实现了能耗强度的下降,同时其碳排放强度也稳步降低,这就表明该企业在节能降碳工作上双管齐下,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综合成效,真正朝着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迈进。
将碳排放数据纳入评价体系并进行单独评价,有助于督促重点用能单位更加全面、精准地开展节能降碳工作,契合当下双碳战略要求,推动全社会低碳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