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企业若虚报瞒报碳排放数据会面临以下后果:
- 罚款: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 5 倍以上 10 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 20 万元的,处 20 万元以上 100 万元以下的罚款。
- 核减配额:对虚报、瞒报部分,等量核减其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额。例如,企业虚报了 1000 吨碳排放量,那么下一年度的碳排放配额将被核减 1000 吨,这会增加企业未来的碳排放成本和减排压力。
- 责令限期改正:企业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改正虚报瞒报行为,重新准确核算和报告碳排放数据。若逾期未改正,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如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测算其温室气体实际排放量,并将该排放量作为碳排放配额清缴的依据。
- 纳入失信名单:企业的虚报瞒报行为可能会被纳入生态环境领域失信名单,向社会公开披露,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 限制参与碳市场交易:可能会被限制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相关活动,如限制配额的买卖、限制参与碳减排项目的开发和交易等,从而失去通过碳市场获取经济利益和实现减排目标的机会。
推动最高法、最高检修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造假纳入刑事制裁范畴,企业相关责任人可能会面临刑事处罚。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