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权交易成为关键举措,我国钢铁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提升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的竞争力迫在眉睫。可从交流合作、规则制定、自身转型三方面发力。
我国钢铁企业应积极与国际同行开展交流,学习先进的低碳技术。例如,欧洲部分钢铁企业在氢气直接还原铁技术上取得显著进展,该技术以氢气替代传统煤炭作为还原剂,大幅降低碳排放。我国钢铁企业可通过与这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进技术并联合研发,加速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同时,参与国际钢铁行业技术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及时了解全球低碳技术前沿动态,掌握最新技术发展趋势,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方向。
除技术外,国际先进的碳管理经验也值得学习。一些国际钢铁巨头建立了完善的碳管理体系,涵盖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以及减排策略制定等环节。我国钢铁企业可深入学习其管理模式,优化自身碳管理流程。例如,学习其如何精准监测生产各环节碳排放,利用数据分析制定针对性减排措施,以及如何通过碳资产管理降低成本。通过借鉴先进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碳管理效率与水平。
我国钢铁行业应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规则制定过程。随着碳市场在全球范围的发展,规则制定对各国钢铁企业的影响日益增大。我国作为钢铁生产和出口大国,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应主动参与国际组织、多边论坛等关于碳市场规则的讨论。在讨论中,充分阐述我国钢铁行业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让国际社会了解我国钢铁行业在低碳转型中的努力与面临的挑战,使规则制定更加公平合理,减少对我国钢铁企业的不利影响。
在参与规则制定过程中,我国钢铁行业应积极推动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规则。例如,在碳排放核算标准方面,争取制定科学合理、符合行业实际的标准,避免因不合理标准导致我国钢铁企业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处于劣势。同时,倡导规则中加入对发展中国家钢铁企业技术援助、资金支持等条款,为我国钢铁企业低碳转型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提升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的竞争力。
我国钢铁企业要加快自身低碳转型,从生产工艺、能源结构等多方面入手。在生产工艺上,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投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例如,推广应用高炉煤气余压发电技术、转炉负能炼钢技术等,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在能源结构方面,逐步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从源头上降低碳排放。
通过低碳转型,提高钢铁产品的绿色附加值。开发具有低碳、环保特性的高端钢铁产品,满足国际市场对绿色材料的需求。例如,生产高强度、耐腐蚀且生产过程低碳的建筑用钢,在国际建筑市场中更具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低碳钢铁产品品牌,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知名度与美誉度,使国际客户认可产品的绿色价值,愿意为其支付更高价格,从而提升企业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的竞争力。
我国钢铁行业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以及加快自身低碳转型,定能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