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评价里,精准核算项目碳排放对衡量其气候影响、制定减排策略意义重大。以下从核算方法、关键参数及计算模型三方面展开说明。
通过专业监测设备,对项目排放源的温室气体实时监测。像大型工业设施安装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能实时获取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排放浓度与流量数据。此方法数据直接准确,但成本高昂,对部分难测排放源不太适用。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生产投入与产出物料,计算碳排放。以化工项目为例,借助原材料化学组成、反应方程式及产品、副产品产量,推算碳元素转化与排放。该方法需详尽了解生产流程与物料组成。
应用最广,将活动水平数据(如能源消费量、产品产量)与对应排放因子相乘得出碳排放量。排放因子指单位活动水平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从权威数据库获取,不同行业与活动类型各异。
项目运行消耗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数量是核算基础。不同能源碳排放系数差异大,如煤炭较高,天然气较低。
连接活动水平与碳排放量的关键,其准确性影响核算结果。它受能源品质、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且随时间与技术进步变化,需及时更新。
工业项目中,生产工艺参数对碳排放影响显著。如钢铁高炉炼铁,炉温、铁矿石品位、焦炭使用量等参数改变都会影响碳排放量。
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开发,是国际认可的核算模型。提供全面排放因子与计算方法,涵盖能源、工业、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等领域,适用于不同国家地区。
从产品或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出发,考虑原材料获取、生产、运输、使用到废弃处理各阶段碳排放。能全面评估项目对环境影响,但数据收集与分析复杂,耗时费力。
综合考虑区域能源系统、经济发展与环境影响。结合经济数据、能源需求预测及环境政策,分析不同情景下碳排放变化,为区域碳排放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准确核算项目碳排放,需综合运用合适方法,精准把握关键参数,并结合实际选择恰当模型。随着技术发展与认知深入,碳排放核算方法与模型也将不断完善,助力更高效的碳减排行动。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