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部门对企业漂绿行为的处罚力度,正随着社会对环保和企业社会责任关注度的提升而不断加强。漂绿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扰乱市场秩序,破坏环保事业推进,因此监管部门采取多种手段进行规制。
从法律依据来看,主要涉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企业漂绿行为若构成虚假宣传,监督检查部门可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广告法》明确,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违反该规定的企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责令停止发布广告,责令广告主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两年内有三次以上违法行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广告费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并由广告审查机关撤销广告审查批准文件、一年内不受理其广告审查申请 。
在实际处罚案例中,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处罚力度。例如,某企业在宣传产品时声称其使用的是 “纯天然、无污染” 材料,然而经调查发现,产品中含有大量化学合成物质,且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存在严重的漂绿行为。监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责令该企业立即停止虚假宣传,在媒体上公开道歉以消除影响,并处以高额罚款。同时,由于该企业的行为严重误导消费者,对市场秩序造成破坏,监管部门还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整改,整改合格后方可继续开展相关业务。
除了行政处罚,监管部门也在强化多部门协同和社会监督。与司法机关协作,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漂绿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且鼓励消费者、环保组织等对企业漂绿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管氛围。比如在绿色食品领域,若企业虚假宣传产品为绿色食品,一旦查实,除了面临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外,还可能被吊销绿色食品认证证书,禁止在一定期限内从事相关业务,对企业声誉和经营造成重大打击。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推荐阅读(点击以下链接跳转阅读)
>>>国际注册ESG分析师专业评估认证培训课程及考试安排(点击了解详情)
>>>LCCI 国际 ESG分析师中英联合认证培训及考试安排(点击了解详情)
>>>ESG领域人才需求激增,券商高薪招聘分析师等岗位,入行需要满足什么要求?
>>>国资委将进一步规范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新规即将实施:5月1日起,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注意事项?
>>>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质量 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顺应绿色发展潮流,企业为何需重视 CDP 碳信息披露?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