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响应中国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见》过程中,企业准备温室气体信息披露年度报告时,确定准确的核算边界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报告中排放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从确定核算边界的原则来看,企业应遵循相关性和完整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要求核算边界紧密关联企业的核心业务活动。比如,一家制造业企业,其生产车间的生产活动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核算边界就应涵盖所有生产车间。若企业还设有研发中心,且研发过程涉及一定的能源消耗和排放,只要研发活动与生产业务紧密相关,也应纳入核算边界。完整性原则强调不能遗漏重要的排放源。以一家综合性企业为例,除了主要的生产部门,其配套的仓储、运输部门,即使排放量相对较小,若在企业整体排放中占据一定比例,也不能被忽视,需一并纳入核算范围。
在考虑因素方面,企业首先要明确自身的组织架构。若企业是集团公司,旗下有众多子公司和分公司,需要根据股权关系和实际运营控制情况来确定哪些分支机构应纳入核算边界。对于全资子公司,通常应全部纳入;对于控股子公司,要看实际控制权的行使情况,若母公司能对其运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一般也应纳入。例如,某大型企业集团对其控股 60% 的一家子公司,在经营策略、生产计划等方面有主导权,那么这家子公司的温室气体排放就应计入集团的核算边界。
其次,企业的业务活动范围也是关键因素。不同业务活动的排放特征差异很大。以一家多元化企业为例,既从事传统制造业,又涉足新兴的电商业务。制造业的生产环节涉及大量能源消耗和工业废气排放,而电商业务主要的排放源来自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和物流配送。在确定核算边界时,要分别对不同业务活动进行详细梳理,准确划分各自的排放范围,确保不出现重复或遗漏核算的情况。
此外,企业还需参考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指南。目前,国内外有许多针对不同行业的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如国际上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国内也有相应的行业核算指南。这些标准和指南为企业提供了具体的核算方法和边界确定规则。例如,对于钢铁行业,核算指南明确规定了从铁矿石开采、烧结、炼铁、炼钢到轧钢等全流程的排放核算边界和方法,企业应依据这些规范,结合自身实际生产流程,确定准确的核算边界。
企业在确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时,要综合考虑原则、组织架构、业务活动范围以及参考相关标准等多方面因素,确保核算边界科学合理,为编制准确、可靠的温室气体信息披露年度报告奠定坚实基础,从而更好地响应政策要求,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