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关税(CBAM)作为一项旨在调节碳排放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政策工具,对我国化工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理解碳关税的内涵、管控范围与运行机制,剖析我国化工行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对行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碳关税简介
碳关税,即碳边境调节机制,是欧盟为实现其气候目标、确保内部碳减排政策有效性而推行的贸易措施。其核心目的在于避免 “碳泄漏”,防止高碳排放产品从碳排放限制宽松的国家和地区流入欧盟市场,从而削弱欧盟内部碳减排努力。通过对进口产品征收与欧盟境内同类产品碳排放成本相当的关税,促使全球贸易产品在碳排放成本上趋于一致。
二、碳关税管控范围
在初始阶段,CBAM 主要针对钢铁、铝、水泥和化肥等碳排放密集型且贸易暴露度高的行业。随着时间推移,到 2030 年,其产品覆盖范围计划拓展至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涵盖的所有行业,化工行业也将逐步被全面纳入。在化工领域,有机化学品未来将被纳入管控,包括塑料、橡胶制品等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都将成为核算对象。从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到运输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都在管控范围内,涉及化工原料开采时的能源消耗排放、生产工艺中的化学反应及设备运行产生的排放,以及产品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
三、碳关税运行机制与合规义务
欧盟境内的进口商是 CBAM 直接管控对象。自 2023 年 10 月 1 日过渡期开始,进口商需按季度报告相关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详细收集整理从原材料到生产、运输各阶段碳排放数据。2026 年 1 月 1 日起,进口商还必须购买排放证书,证书价格参照欧盟境内生产同类商品的碳价制定。我国向欧盟出口化工产品的企业需配合进口商提供准确碳排放数据,建立完善碳排放核算体系,对生产过程精细化管理。若无法提供经认证数据,产品将按欧盟默认碳排放量申报,默认值较高,这无疑会大幅增加出口产品碳成本。
四、我国化工行业面临的挑战
(一)成本上升压力
我国化工行业整体能源结构中,煤炭等化石能源占比较高,导致碳排放强度较大。为满足 CBAM 要求,企业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改造、节能减排设备购置以及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若无法提供准确碳排放数据,按默认值申报将使产品碳成本大幅上升,削弱产品在欧盟市场价格竞争力。
(二)技术创新压力
目前,我国部分化工企业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碳排放高。要降低碳排放,达到 CBAM 标准,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如开发低碳生产工艺、提高能源回收利用技术等,但这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资金实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三)市场份额受冲击
欧盟是我国化工产品重要出口市场,碳关税实施后,产品成本上升可能导致价格上涨,消费者转而选择其他价格更具优势的产品,我国化工产品在欧盟市场份额面临被挤占风险,进而影响企业营收与行业发展。
五、化工企业应对策略
(一)优化能源结构
企业应逐步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余热回收、能量梯级利用等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
(二)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加大研发投入,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低碳、绿色生产工艺。例如,开发新型催化剂提高化学反应选择性,减少副产物生成,降低能耗与碳排放;推广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精准控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三)建立完善碳排放管理体系
企业要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监测与报告体系,准确掌握自身碳排放情况。培养专业碳管理人才,加强对 CBAM 法规学习研究,确保合规运营,积极参与国内碳市场交易,积累碳管理经验。
(四)拓展多元化市场
除欧盟市场外,积极开拓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新兴经济体等其他国际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分散碳关税政策风险。同时,加大国内市场开发力度,挖掘内需潜力,减少外部市场波动对企业经营影响。
面对欧盟碳关税,我国化工行业需积极应对,从能源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碳管理体系建设到市场拓展等多方面发力,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在全球贸易规则变革中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