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下,无论企业规模大小,进口商或其委托的间接海关代表都承担着提交 CBAM 报告的法定责任。不过,不同规模企业在履行这一责任的过程中,因自身资源、能力和组织架构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操作模式与面临不同的挑战。
一、大型企业
(一)数据收集与管理优势
大型企业通常具备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在收集 CBAM 报告所需数据时,它们能够与全球范围内的供应商建立紧密且规范的合作关系。对于进口钢铁产品,大型企业可凭借其规模优势,要求供应商提供详细的生产工艺说明以及各环节能源消耗数据。通过自身的信息化系统,实时跟踪原材料开采、运输、生产加工等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相关信息。它们还可能拥有专业的环境管理团队,负责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与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相比小型企业,大型企业在数据收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具优势,能够更全面地掌握产品从源头到终端的碳排放情况,为报告提交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核算与报告流程的专业性
大型企业往往拥有专业的核算团队或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依据 CBAM 法规要求,采用科学、准确的核算方法计算产品的碳排放总量。这些企业熟悉各类核算模型和工具,能够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核算方式。在报告撰写和提交环节,大型企业制定了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从数据录入、报告格式调整到最终提交,都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质量控制机制。它们能够高效地应对报告格式变化和内容更新要求,通过内部培训和知识共享,确保员工及时掌握 CBAM 法规的最新动态,保障报告提交的合规性和及时性。
二、小型企业
(一)数据获取困境
小型企业由于资源有限,在与供应商沟通时可能缺乏足够的话语权,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产品碳排放数据。部分小型进口商可能从多个小型供应商处采购货物,这些供应商自身可能缺乏完善的碳排放核算体系,无法提供详细的能源消耗数据和生产工艺信息。小型企业自身也可能缺乏专业的数据分析人员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导致数据收集过程繁琐且易出错。对于一些生产工艺复杂的产品,小型企业可能难以深入了解其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况,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这给 CBAM 报告的数据完整性带来挑战。
(二)应对报告要求的能力局限
在核算产品碳排放和准备报告方面,小型企业通常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它们可能无法准确理解 CBAM 法规中复杂的核算方法和报告要求,在选择核算方法时存在困惑,容易导致核算结果不准确。由于资金和人力限制,小型企业难以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提供服务,只能依靠有限的内部人员完成报告。这使得它们在报告格式调整、内容审核等环节容易出现失误,增加了报告被退回或审核不通过的风险。面对 CBAM 法规的不断更新,小型企业可能难以及时跟进和调整报告提交流程,在合规性方面面临更大压力。
尽管不同规模企业在 CBAM 报告提交责任的核心要求上一致,但大型企业凭借资源和专业能力优势,在履行责任过程中相对顺畅;小型企业则面临数据获取困难、核算与报告能力不足等问题。小型企业可通过加强行业合作、寻求政府或行业协会支持等方式,提升自身应对 CBAM 报告提交责任的能力,确保在欧盟市场的合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