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范围 3 排放核算正逐渐成为焦点话题。范围 3 排放涵盖企业价值链上下游的间接排放,如原材料采购、产品运输、使用及处置等环节产生的排放,其对企业碳足迹的影响不容小觑,往往占企业总排放的 70%-90%。那么,范围 3 排放核算是否会成为强制要求,又可能在何时实现呢?
从国际趋势来看,强制要求范围 3 排放核算的步伐正逐步加快。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于 2023 年 6 月 26 日正式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 2 号 —— 气候相关披露》(IFRS S2),明确要求企业披露范围三温室气体排放的信息。虽然考虑到企业在数据获取等方面的挑战,提供了过渡豁免规定,但这无疑释放出强烈信号,即范围 3 排放核算将在全球可持续披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 2023 年 10 月推出新的气候披露立法,计划于 2026 年开始强制企业披露范围 3 的排放信息。澳大利亚也宣布,从 2025 年 1 月 1 日起的财政年度,随着强制性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制度的引入,范围 3 排放披露将成为强制要求。
国内在这方面同样动作频频。2025 年 4 月 30 日,财政部办公厅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 1 号 —— 气候 (试行)(征求意见稿)》,首次将范围三纳入国家级气候信息披露框架,并设置了相关的披露内容、方法和披露方式要求。尽管考虑到我国企业实际披露能力,在实施范围及实施要求作出规定之前,由企业自愿实施,但这已表明未来监管加强的方向。随着我国 “双碳” 目标的推进,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愈发重要,范围 3 排放核算强制要求的出台只是时间问题。
时间表预测上,不同国家和地区进程各异。在国际上,部分发达国家可能会率先实施。如欧盟一些国家,本身在可持续发展领域较为领先,可能在未来 2-3 年内将范围 3 排放核算纳入强制范畴;美国虽整体气候政策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部分州已先行一步,预计联邦层面在未来 5 年内也可能推出相关强制要求。在国内,香港联交所已经明确要求部分上市公司在 2026 年强制披露范围三排放数据,并从 2024 年起逐步加大强制披露范围。从全国来看,参照财政部等部门的政策推进节奏,预计在 2027-2030 年间,可能会针对重点行业或大型企业率先实施范围 3 排放核算的强制要求,之后再逐步推广至更多企业。
然而,强制要求范围 3 排放核算并非一蹴而就,面临诸多挑战。数据收集难度大,范围 3 排放涉及企业复杂的供应链和上下游合作伙伴,许多中小企业数据基础薄弱,难以提供准确碳排放数据;核算标准缺乏全球统一规范,不同方法计算结果可能差异较大,影响数据可比性;企业技术与管理能力不足,传统人工核算难以应对海量数据,而构建自动化采集与分析系统成本高昂。
但随着技术进步(如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区块链技术助力数据存证)、政策引导(出台统一核算标准、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企业环保意识提升,这些障碍有望逐步克服。范围 3 排放核算成为强制要求是大势所趋,企业应提前布局,加强供应链碳排放管理,提升数据收集与核算能力,以适应未来监管与市场需求。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