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中国碳市场正以 “分步推进、成熟一个纳入一个” 为原则加速扩容,通过扩大行业覆盖、丰富管控维度、完善机制衔接,逐步构建高效协同的市场化减排体系。其扩容计划紧扣 “双碳” 目标,既立足产业实际,又兼顾制度可行性,核心聚焦行业扩围、气体拓展与机制协同三大方向。
2025 年 3 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进入实施阶段。这三个行业作为除火电外的高排放领域,碳排放量大、强度高且碳锁定效应显著,纳入后全国碳市场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将从 40% 提升至 60% 以上。此次扩围创新性纳入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六氟化二碳三类温室气体,实现从单一能源活动排放管控向兼顾能源活动与工业过程排放管控的转变。
实施采用 “两阶段推进” 模式:2024-2026 年为启动实施阶段,重点夯实数据基础、培育市场主体,帮助企业熟悉规则;2027 年起进入深化完善阶段,建立配额总量收紧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激励约束作用。目前,相关核算报告核查指南已发布,交易系统完成升级改造,900 余家企业参与平台功能测试,为正式交易奠定基础。
根据生态环境部前期数据治理成果,石化、化工、有色金属(除铝冶炼外)、造纸行业已完成 10 年碳排放数据梳理,近 6000 家企业的 8 万份排放报告为纳入评估提供支撑。这四大行业均具备排放量规模大、数据基础较好、减污降碳贡献突出等特征,预计将在钢铁等三行业纳入稳定运行后,于 2027-2030 年逐步进入全国碳市场。
其中,石化行业作为能源生产与消费核心领域,其纳入将衔接能源转型与工业减排;化工行业覆盖产品门类广,需针对不同细分领域制定差异化核算标准;造纸行业虽排放强度低于钢铁、水泥,但产业集中度高,具备集中管控条件,这些行业的加入将进一步丰富市场主体结构,提升碳价信号有效性。
在工业领域全覆盖基础上,碳市场将向非工业行业延伸。参考地方试点经验,交通(重型货运、港口)、建筑(酒店、商超、公共机构)、数据中心等碳排放重点领域将成为拓展方向。目前湖北、上海等试点已探索将此类行业纳入管控,其经验将为全国扩围提供参考。
同时,矿山开采、民用航空等行业也在评估范围内。生态环境部明确,扩围将综合考量行业发展状况、数据质量基础、碳排放特征等因素,确保纳入时机成熟、管控精准有效。
扩围过程中,全国市场与地方试点形成 “统筹推进、分工协作” 格局。中央文件明确要求现有地方试点在扩大覆盖范围、创新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市场探索经验,同时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不再新建地方碳市场。
对于地方试点已纳入的非工业行业,将采取 “成熟移交” 模式:在全国统一标准出台前,由地方继续管控;待行业数据基础、核算方法达到全国统一要求后,平稳划转至全国市场。这种衔接既保证了全国市场的统一性,又保留了地方创新空间,如湖北试点的电力大数据融合监管技术、广东的碳配额质押融资模式,均已为全国扩围提供实践支撑。
为支撑扩围落地,多项保障措施同步推进。制度层面,《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为行业扩围提供法律依据,后续将针对新纳入行业完善配额分配、履约清缴等规则;技术层面,推进重点行业在线监测技术应用,融合碳排放与电力大数据平台强化数据监管,参与制定细分行业技术标准;市场层面,培育碳核查、碳咨询、碳金融等专业服务生态,提升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
行业扩围不仅是管控范围的扩大,更将推动碳市场功能升级。通过纳入边际减排成本不同的行业,可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形成 “投资 — 减排 — 收益 — 投资” 的技术创新良性循环;碳价信号将引导金融资本流向低碳领域,助力高排放行业从 “高碳依赖” 向 “低碳竞争力” 转型;同时,多元市场主体的加入将提升市场活跃度,推动中国碳市场向更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方向发展。
未来,随着行业扩围的持续推进,中国碳市场将逐步实现对重点高排放行业的全覆盖,为 “双碳” 目标实现提供坚实的市场化支撑。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