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能源管理方面常见的违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数据造假方面
虚报能源消耗数据
- 企业为了逃避监管或者达到某些不合法的目的,可能会虚报能源消耗数据。例如,故意少报用电量、用气量等,使企业看起来更加节能,从而避免因高能耗而受到处罚或增加成本。比如一家工厂实际每月用电 10 万度,但在上报数据时只报 8 万度。
- 或者篡改能源监测设备的数据,使其显示出较低的能源消耗值。这种行为不仅违反法规,还会影响企业对自身能源使用情况的准确判断,无法真正实施有效的节能措施。
伪造能源效率指标
- 企业可能会伪造能源效率指标,声称自己的设备或生产过程具有较高的能源效率,以获取政府补贴、税收优惠或其他好处。例如,一家企业在申请节能补贴时,夸大其生产设备的能效比,实际上并未达到所声称的高效节能水平。
二、设备与技术使用方面
使用淘汰落后设备
- 国家会定期公布淘汰落后的高耗能设备目录,但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仍然继续使用这些被淘汰的设备。例如,某些老旧的电机、锅炉等设备能效低、污染大,但企业没有及时更换,继续运行这些设备不仅浪费能源,还违反了能源管理法规。
- 这些落后设备往往能源消耗量大,且可能不符合环保要求,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
未按规定进行设备维护和检测
- 企业应按照法规要求定期对能源使用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测,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能源效率。但有些企业忽视这一要求,长期不进行设备维护,导致设备性能下降、能源浪费增加。例如,工厂的电机长时间未进行保养,轴承磨损严重,增加了电能消耗。
- 对于一些需要定期检测的特种设备,如锅炉、压力管道等,如果企业未按规定进行检测,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也违反了能源管理法规。
三、能源采购与使用方面
违规采购高污染能源
- 法规可能会对企业采购的能源类型和质量有一定要求,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但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违规采购高污染的能源,如劣质煤炭、含硫量高的燃油等。例如,一些小型企业为了节省开支,购买价格低廉但污染严重的煤炭用于生产,不仅对环境造成危害,也违反了能源管理规定。
- 这种行为会导致大气污染加重,同时也可能面临环保部门的处罚。
能源浪费行为
-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能源浪费行为,如长时间开启不必要的照明设备、设备空转、空调温度设置不合理等。例如,办公室在白天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仍然全部开启照明灯具;生产车间的设备在非工作时间未关闭电源,处于空转状态。
- 这些能源浪费行为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能源成本,也违反了能源管理法规中关于合理使用能源、避免浪费的要求。
四、报告与管理方面
未按规定进行能源审计和报告
- 企业应按照法规要求定期进行能源审计,并向相关部门提交能源审计报告。但有些企业没有认真执行这一规定,或者敷衍了事,提交的报告不真实、不完整。例如,企业在能源审计中未对所有能源消耗环节进行全面检查,或者在报告中隐瞒一些高耗能问题。
- 这种行为会使企业无法及时发现能源管理中的问题,也可能导致企业因未履行法定报告义务而受到处罚。
缺乏能源管理制度
- 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制度,或者虽然有制度但没有认真执行。例如,没有明确的能源管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没有制定能源消耗定额和考核办法,员工在能源使用方面缺乏约束和激励机制。
- 缺乏有效的能源管理制度会导致企业能源管理混乱,无法实现节能目标,也容易出现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