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应建立完善的数据监测与记录制度,以确保能耗和碳排放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明确数据监测范围,涵盖所有能源使用环节,包括生产车间、办公区域、仓库以及运输等环节所涉及的各类能源,如电力、煤炭、天然气等。对于每种能源,需确定详细的监测指标,像电力要监测不同设备、不同时段的用电量,煤炭要记录购入量、消耗量以及库存变化量等。
在记录方面,应要求各部门安排专人负责,按照统一格式和时间要求进行记录。例如,生产部门要在每班工作结束后,及时记录设备的能源消耗读数,采购部门在每笔能源购入时,准确记录能源的种类、数量、供应商等关键信息,形成完整的台账,方便后续查询与核对。
安装特定的计量设备是很有必要的。在生产车间,要为大型耗能设备安装电表、气表等计量器具,对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精准计量。对于储存能源的场所,如储煤仓、油罐等,配备相应的称重或容积测量设备来监测库存变化。
计量设备的精度至关重要,需根据企业能源使用规模和相关国家标准来选择合适精度等级的设备。比如,对于用电量较大的工业企业,电表精度应达到相应工业用电计量的高精度等级要求。同时,要定期对计量设备进行校准,校准周期可参考设备制造商建议以及国家计量法规要求,一般每年至少校准一次,确保设备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可委托有资质的计量校准机构进行校准,并保存好校准证书等相关记录。
在数据于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传递与汇总时,要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各部门提交的数据需经过自查和部门负责人审核,确保数据完整、逻辑合理后再传递给汇总部门。例如,生产部门的数据要与设备运行记录相符,采购部门的数据要与财务支付凭证对应等。
汇总部门在接收数据后,进行再次核对与汇总分析,利用数据验证公式,如通过能源平衡公式(期初库存 + 本期购入 - 本期消耗 = 期末库存)来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对于异常数据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核实并修正,保证最终汇总的数据质量可靠。
监管机构部门为确保数据准确性,会采取多种核查方式。一是定期检查,如每年开展一次能耗专项检查,要求企业提供能源计量设备台账、数据记录台账等资料,对比分析数据的合理性;二是不定期抽查,随机选取部分企业,实地查看计量设备运行情况、数据记录情况等;三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同行业企业的数据进行横向对比以及企业自身不同时期的数据纵向对比,发现数据异常情况及时介入核查。
核查频率方面,对于重点用能单位,往往每年至少核查一次,对于碳排放重点监管企业,在碳排放申报等关键节点也会加大核查力度,确保企业上报数据真实反映其能耗和碳排放实际情况,为节能减排等政策实施和监管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