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和地方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有着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要求,这些要求旨在推动重点用能单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助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是能源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它要求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开展能源审计,这其中就包括能效诊断的内容。该法律强调了重点用能单位加强节能管理的责任,为能效诊断提供了法律框架。
在政策规定方面,对于能效诊断流程,要求重点用能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其中能效诊断是重要环节。首先,诊断工作要具有系统性,涵盖能源购入、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等各个环节。例如,企业在进行能效诊断时,需要详细记录从电力、煤炭等能源购入后的使用路径,包括在车间设备中的加工转换效率,以及在厂区内输送分配过程中的损耗等情况。
其次,对于报告内容也有明确要求。能效诊断报告要包括企业基本信息、能源消费结构、用能设备运行状况、能效指标计算分析等内容。以一家化工企业为例,报告中要明确列出企业主要生产装置的能源消耗占比,如反应釜、蒸馏塔等设备的能耗情况,同时计算单位产品能耗等关键能效指标,并与同行业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清晰呈现企业的能效现状和节能潜力。
在资质认证方面,鼓励企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能效诊断。这些第三方机构需要具备专业的能源审计资质,其从业人员也应具备能源管理师等相关专业资格证书。
地方政策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的实际能源状况和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细化。一些地方政府会要求重点用能单位定期报送能效诊断报告,并且规定了具体的报送时间和方式。同时,地方政策可能会对能效提升目标做出更明确的规定,如要求重点用能单位在一定期限内将单位产品能耗降低一定比例。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积极遵循这些政策法规要求。在能效诊断流程方面,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安排专人负责能源数据收集和诊断工作,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例如,建立能源数据台账,记录每一笔能源购入和使用情况,为能效诊断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对于报告内容,企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进行编写,突出重点问题和节能建议。在选择第三方机构时,重点用能单位要对其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查看机构是否具备国家或地方认可的资质证书,确保能效诊断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企业还应积极配合第三方机构的工作,提供所需的一切资料和便利条件,共同完成高质量的能效诊断报告。并且,企业要根据诊断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按照地方政府规定的时间节点推进节能工作,定期向相关部门汇报节能进展情况,确保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要求。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