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重点用能单位肩负着节能降碳的重要使命,国家和地方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为其节能降碳工作保驾护航,助力其更好地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迈进。
财政补贴政策是重要的支持手段之一。对于重点用能单位实施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政府会依据项目的节能效果、投资规模等因素,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比如,当企业投入资金对老旧的生产设备进行节能化改造,更换高效节能电机、安装先进的余热回收装置等,若项目通过审核评估,符合相关节能标准和补贴要求,便能获得相应的财政资金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提高了其开展节能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同样,在购买节能设备方面,无论是高效的照明灯具、节能型锅炉,还是其他有助于降低能耗的先进设备,只要纳入补贴名录,单位就能享受补贴,使得节能设备得以更广泛地应用,加速推动单位整体的节能降碳进程。
税收优惠政策也发挥着关键作用。针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以及用能单位,在所得税、增值税等方面给予减免,切实为其减轻了税收负担。对于节能服务公司而言,它们通过为重点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改造等专业服务来帮助实现节能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所取得的收入按照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可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等优惠,鼓励更多的节能服务公司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拓展业务范围,更好地服务于重点用能单位。而对于用能单位自身,例如在使用节能设备、开展节能项目时,相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按规定进行抵扣,或者符合条件的节能项目所得能够享受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等优惠,这使得单位在节能降碳投入上更有动力,能够将节省下来的资金进一步投入到后续的节能措施优化和新技术应用中。
金融支持政策更是为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降碳项目注入了强劲动力。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针对节能降碳项目提供利率优惠、贷款额度增加等便利条件。例如,一家重点用能企业计划上马一个大型的工业炉窑节能改造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凭借项目的节能前景和环境效益,可向银行申请绿色信贷,获得低息且足额的贷款支持,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同时,融资租赁模式也为单位提供了更多选择,对于一些价格昂贵但节能效果显著的设备,单位可以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先行使用,在租赁期内支付租金,待租赁期满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续租、留购等方式,这样既解决了设备购置资金难题,又能及时让节能设备投入使用,产生节能效益。
这些政策相互配合、协同发力,从资金补贴、税收减负到金融助力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地支持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节能降碳工作,激发其内在动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类节能措施,为全社会节能降碳目标的达成贡献力量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